電視劇「茶金」的熱播,不僅重新在社會上颳起一股臺茶旋風,透過改編自新竹北埔姜阿新家族的故事,讓歷經大起大落的臺灣茶業發展史觸動著每個觀眾的內心深處,激發更多人臺灣民眾主動開始認識這個產業的起心動念。然而,緊鄰大臺北與桃園都會區的三峽山區,有著這麼一處發展歷史更悠久、至今仍持續出產優質好茶的全臺唯一「碧螺春」綠茶產區。
清香又營養的三峽「碧螺春」綠茶
「碧螺春」為相當著名的綠茶商品,仔細觀察乾茶外觀,新鮮碧綠、芽尖白毫顯著,條狀查體細緊捲曲似螺旋,自每年春分至清明節前採摘一芯二葉嫩芽,故命名為碧螺春,或「明前茶(取清明節前之意)」。三峽區的茶農從古至今皆以手工採摘在地特殊茶種「青心柑仔」製成碧螺春綠茶,茶湯色澤碧綠清澈,散發特殊海苔或綠豆香氣,與中國江蘇歷史悠久的「洞庭碧螺春」互有特色。以時下流行之冷泡、冰泡法,或是以抹茶形式沖泡其磨製的茶粉,都能突顯其絕佳爽口風味,更完整保留綠茶多酚、茶氨酸、維他命C等豐富營養,甚至減少咖啡因的苦澀味釋出至茶湯中,每每於炎炎夏日飲下,更能有效袪暑止渴,感受清香通體之舒暢。
安溪移民來臺開墾三峽茶區
臺灣無論茶樹種植、製茶技術等經驗,皆源自多山貧脊、早年居民生活不易的中國福建。靠著臨海的優勢,許多福建人陸續僑居到海外打拼。距今260年的清乾隆28年間,來自泉州安溪地區的移民陸續抵達今橫溪的南方山區,發現此處與家鄉環境類似,加上沿著橫溪、三峽河、大漢溪、淡水河這條水路的船運便利,於是開始將茶樹於此開墾廣植,造就這個幾乎是全臺灣最早發展的茶區,也使今日從橫溪至大豹溪流域的中低海拔山區,都不難發現老茶樹的蹤跡。
三峽在地文史工作者林炯任提到,位於橫溪南側、巷弄狹小蜿蜒的溪南聚落與百年林厝古宅,皆為早年先民留下的生活痕跡;而今三峽清水祖師廟前與長福橋一帶的區域,正是裝載茶菁、乾茶等上船的碼頭,可惜三峽河畔已為堤防阻隔,只能遙想過去碼頭工人忙碌穿梭運茶的畫面。
臺茶進入國際市場加速三峽茶區發展
蘇格蘭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於1860年開始進出臺灣(因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後淡水開港),注意到三峽山區十分適合茶樹生長,便從福建引進更多茶樹與招募大量工人來臺,更透過他在大稻埕開設的甸特洋行(Dent & Co.) 與寶順洋行(Dodd & Co.) ,將臺灣的烏龍茶銷往全世界,從此北臺灣的茶業開始高速發展。隨後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亦看好臺茶的發展,「三井物産株式会社」於1922年成立大豹製茶工場(原址位於今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以「日東(Nitto) 紅茶」品牌外銷臺灣茶,大獲歐洲市場好評,與當時已相當知名的英國「立頓(Lipton) 紅茶」於全球紅茶市場分庭抗禮。
已高齡80餘歲的三峽在地國寶級茶師黃文雄回憶,日治時期,三峽地區亦生產屬於綠茶的「大風茶」,銷往當時由日本所控制的中國東北「滿洲國」,有不少臺籍茶商因而頻繁前往當地經銷買賣;而至今仍持續經營的臺北二大老茶行「林華泰」與「全祥」,早年亦批發不少三峽生產的茶葉於大稻埕、臺北府城販售,顯見在那個年代,三峽茶業於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戰後臺茶的衰退與轉型
戰後,面對印度、斯里蘭卡甚至東非地區廉價茶工的競爭,臺茶價格優勢不再,外銷產值逐年遞減,逐步回歸內銷為主要市場。1945至1949年間,因追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大量外省軍民習慣飲用綠茶,於是三峽開始生產同屬綠茶的龍井茶。直到1998年,任職三峽鎮農會推廣部的王清松股長,依據其乾茶茶型與香氣,建議以「碧螺春」命名,加上當時的推廣員、今三峽區農會總幹事的茶行子弟張永巨積極運作,於是「海山綠茶,三峽碧螺春」品牌正式問世,並開始舉辦碧螺春綠茶比賽,至今已連續舉辦24屆,且為全國唯一的碧螺春評選。
綠茶季讓三峽茶重新被看見
儘管三峽碧螺春享有高評價,國人長期接受「海拔高度等於茶葉品質」不全然正確的觀念灌輸,以及半發酵的烏龍茶與全發酵的紅茶等仍為國內茶飲市場主流,近年更有帶著國際品評制度的咖啡來勢洶洶,許多人早已忘記三峽這個北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茶鄉。
有感於此,包含自新北市立插角國小榮退、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召集人林炯任,以及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洪健榮,不僅長年投入三峽茶產業文史調查工作,更與包含新北市立北大高中、三峽區公所、三峽區農會、三鶯社區大學、新北市立客家文化園區等單位,以及三峽區的茶業者,於碧螺春新茶推出的檔期,一同籌劃「三峽綠茶季」,除了於國立臺北大學舉辦茶市集、野餐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今年推出共9場的「茶鄉輕旅行」,帶領想認識茶產業的民眾,體驗實地踏進茶園手採茶菁、製茶、走讀人文歷史遺跡等,藉由親身近距離的感受,品嚐好茶、提升對三峽茶的認識與認同。
尤其,近年全三峽茶區逐步導入友善環境耕作,幾乎已無農民使用農藥與除草劑,更有越來越多茶農、茶行取得有機農業認證,並顧及水土保持,僅於緩坡以草生栽培種植茶樹,成功搭上國際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風潮,營造無論對環境、生態、農友與消費者之健康三贏的永續榮景,破除一般大眾對於茶樹種植易破壞環境的刻板印象,更增加對三峽茶產業的信任感。
在地努力讓三峽茶百花齊放
深耕三峽茶產區已邁入第六代的「三峽茗茶祥興行」,經營者周玉成製茶師帶著自產自銷的碧螺春、蜜香紅茶、白茶遠赴比利時參與由國際風味暨品質研究所(International Taste & Quality Institute, ITQI) 頒布的頂級美味大獎評鑑(Super Taste Award) ,連續三年獲得二星與三星殊榮;同樣出身在地製茶家族的女主人李秀峯則積極投入茶主題食農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帶領,期盼三峽子弟不要遺忘這個傳承自祖先的基業,更要真心愛上品茶,持續擦亮三峽茶區的招牌。
於臺北大學社區內經營甜品店「一碗幸福好滋味」的劉譯傑、鄭惠娟夫妻,嚴選在地「天芳茶行」以碧螺春茶葉磨製的綠茶粉,不加任何奶油,手工打冰至少1小時,成就口感綿密,入口即散發濃厚天然茶香原味的「碧螺春茶冰」,讓平日沒有品茗習慣的消費者,也能藉由甜品、冰品,品嚐碧螺春的好滋味與豐富營養。鄭惠娟受訪時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三峽囝仔,想將自己喜歡的事物用不一樣的方式傳遞。從單純的美味,感受年輕夫妻滿滿的用心,以及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與熱愛。
三峽茶產業的發展,幾乎就是一部三角湧開拓史。以後來到三峽,除了逛老街、赴清水祖師廟參拜、吃金牛角麵包外,體驗藍染手工藝、品嚐一杯清香三峽碧螺春,讓自己沈浸在歷史氛圍中,細細品味這個靠著山區物產而繁榮的百年小鎮,更莫忘三峽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開墾辛勞。
協力採訪
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
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召集人 林炯任
綠品茶園製茶師 黃文雄
三峽區農會
三鶯社區大學
三峽茗茶祥興行
Yukimasa一碗幸福好滋味
延伸閱讀
約翰・陶德|一位飄洋過海來臺的英格蘭少年,讓全世界看見臺灣茶
三峽茶鄉輕旅行 訪國寶茶師體驗採製茶
夫妻檔製茶 退休司機奪得新北三峽碧螺春綠茶冠軍
「我的好茶留給台灣!」 三峽碧螺春之王婉拒外銷壟斷